“小区就是我们的办公室”,这些干部在外“游荡”都忙啥?
今年3月,85后社区工作者凌玲来到徐汇区长桥四村,正式接替上一任居民区书记谢丽英。此时,居民们对这位年轻的“小凌书记”到底有多大能耐,尚在观望。同一时间,已经有五年居民区书记任职经验的余美香被派往徐家汇街道乐山二三村,她面对的,是一个刚刚从“百废待兴”中苏醒,正处于综合整治关键阶段的特殊小区。
而今,不到半年,凌玲已经同“上至90岁、下至9个月”的居民打成一片。余美香则成为小区“移动景点”,大家看到她都要一把拉住、聊上几句,就连小区“刺头”看到她,也禁不住喊一声“阿姐,侬好”。但在她俩看来,居民区工作能够见效快,并非自己的“个人魅力”,而是在她们背后,有一套日趋完善、不断巩固的社区工作机制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日前举行的徐汇区社区工作会议上,《徐汇区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实施意见》以及相应的七大专项行动和“责任清单”正式发布。深耕4年的徐汇“邻里汇”品牌也开启提升行动,以社区治理的“加减乘除”法完善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长桥四村和乐山新村,恰好都有自己的“邻里汇”。
变“不以为然”为“高期待”
徐家汇乐山地区综合治理联合党支部书记陈奎友原先是徐家汇街道副调研员,2019年9月他刚到乐山时,综合整治进入硬件提升阶段,但生活环境杂乱、管理不到位等“老大难”问题仍旧突出,居民们更是不理会这位“街道来的干部”,社区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恰逢此时,乐山新村的“邻里汇”启动规划建设。以“家门口会客厅”为载体,提升服务、强化机制、凝聚人心,是徐汇区“邻里汇”制度推行4年来日趋成熟的关键。尤其在乐山新村这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老年人占比超过1/3的老旧居民区,“旧貌换新颜”是社区工作“难点变亮点”的敲门砖。
转眼到了今年7月,徐汇“国际邻里中心”揭牌,标志着“邻里汇”治理服务特色品牌形成了“区-街镇-居委”完整的三级建设体系。乐山邻里汇也在这一时间点正式亮相,着力打造围绕乐山二三村的邻里汇睦邻生活中心,强化日间照料、文化教育、生活便利等多领域服务,是一座面向全年龄段的社区综合服务体。
“4月份我问过居民,小区要造‘邻里汇’,你来吗?”余美香告诉笔者,听到不少居民主动反问“造好了派什么用”,她心里有底了。“说明居民对社区服务很期待的,关键就看我们有什么作为。”
而今,当笔者走进乐山邻里汇,一楼的长桌边几乎每天都坐着前来学手工、包粽子、学习用智能手机的居民。二楼多功能活动室里,总会响起有节奏的击掌声,这是志愿者在教老人学习预防认知障碍的手指操。三楼露台上,整齐排列的近百只兔子玩偶都由居民绘制。几十年来“乱糟糟”的小区开始大变样,居民们把家里精心呵护的花草拿到楼道口装点“门面”,由邻里汇服务的创新增能带动社区治理的效能提升,成果显而易见。
“乘法”做对“减负”就成
梅陇六村位于徐汇区西南角。这座建于1988年的售后公房小区,居民中46%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但居委会平均年龄仅33.5岁,业委会成员更是全员在职。年轻的“三驾马车”共同治理好一座老旧小区,靠的就是融合治理的“乘法”。
2016年,梅陇六村启动实施“美丽家园”小区综合治理,通过“缘来一家门”楼组沙龙议事平台和“邻里小汇”打造的议事协商公共客厅,第一时间解决居民“急难愁”事。居民区也用“梅六”的谐音拓展出“梅鹿”圈层工作法,将社区治理创新点看做梅花鹿身上圈圈圆圆的斑点,形成“N”个圈层的叠加。
其中,通过整合凌云街道驻区单位资源,梅陇六村吸纳了20余家共建单位展开跨界合作。位于小区内的梅陇幼儿园提供教室开展“凌”废弃工坊项目,幼师们则参与小区“邻里小汇·小鹿汇”的玩具吧教学。驻区单位上海敬绅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对小区车辆长度进行了统计梳理,调整规划后使小区一下子多出了67个车位,还主动提出要对小区车辆停放展开信息化管理……
在衡复风貌区,社区治理的“乘法”更需要富有徐汇城区特色的文化内涵。今年7月,一场主题为“小照片 大时代”的“四史”学习教育在天平街道“66梧桐院·邻里汇”上演。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等演艺名家走到居民中,分享自己与街区深厚的渊源。今年,天平街道将这座由邬达克设计的文保建筑更新为社区“邻里小汇”,聚焦“一老一小”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同时深入挖掘区域“红色风貌”内涵,一系列传承历史文脉、品读建筑故事的活动,让居民在融入社区中实现了价值引领和情感认同。
社区工作效能要成倍提升,更离不开智慧赋能。今年疫情期间徐汇区“火线上岗”的“汇治理”小程序,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成为了社区干部们离不开的工作帮手。巡查工单、台账报表、居民区信息数据都靠一条通路上传,免去了基层干部每天“周旋”于几十个APP的困扰,也实现了“为社区建档、为家庭画像、为个人服务”的智慧服务初衷,有效服务了基层社区治理。
离开办公桌,小区就是办公室
在采访中,无论是余美香还是凌玲,都从未提出到她们的办公室看一看。笔者每次与她们“碰头”的地点不是小区邻里汇,就是前往点位巡查的路上。在长桥四村名为“常思汇”的邻里小汇,凌玲指着一楼角落里两台电脑说,这就是社工和居委干部们平时“办公”、歇脚的地方。
“我们现在早就不坐办公室了,小区就是我们的办公室。”枫林街道徐汇苑是徐汇区最早推行“服务型居委”,把办公桌搬出居委会的居民区党总支。过去两年中,居民区书记王诤完整一天坐在小区“邻里小汇”,也就是原居委会办公室的次数屈指可数。
紧接着把居委会变成邻里汇的是枫林街道谨斜居民区。在书记陈刚眼里,结合“学‘四史’、走四百”服务型居委会建设,原先摆放办公桌的空间变成居民测血压、打乒乓、读书看报的场地“很值”,也是社区服务理念变革最真实的体现。“我们过去一年多都在‘移动办公’,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才能暖百家心。”
首问接待、指定责任、一口负责的“全岗通”机制虽然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效能的提升反而为基层工作减轻了负担。“居民随时能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解得了难,我们的工作任务看起来变多了,但居民和社区的心更近,大家讲话直接了,办起事来自然就爽快了!”余美香说。
笔者从徐汇区地区办了解到,下一步徐汇区将创新实施邻里汇星级创建,推动邻里汇从综合服务实践向社区治理品牌升级。依托具有徐汇特色标识度的“水岸汇”、徐家汇T20党群服务站,拓展“党建+社区、园区、水岸、商圈”的集聚效应,实现中心城区社区治理的“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创新、小载体大服务、小阵地大治理”。
往期推荐为什么我们党能始终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公务员,中组部部署开展的这项推荐工作与您有关!
网友最期待的国家级表彰对象公示来啦!
人民日报这五篇评论,大气磅礴,掷地有声!
(来源:上观新闻)